或许是比较自恋,也可能是不愿意承认,之前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缺点。不过我现在是真发现了自己目前最严重应该改变的问题:

  1. 不允许有和自己认知冲突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。
    • 对和自身相关事件的容忍度低,之前觉得这是优点,算是完美主义的体现吧。
  2. 如果不能接受的事情,没办法按照预设的解决方案改变就会变得焦躁。
    • 解决方案在预设时,以极度理智的角度构建,导致可实施性较差。
    • 人没办法理解和接受认知外的事情【忽略了他人/自身的认知层次】
      • 比如反常识的三门概率问题,甚至明白其中的原理,但还是没办法接受最优/局部最优选项

针对上述问题,说明我对他人的容忍度还是很差,总是假定对方有相同层次的见解。或许成长过程中太顺了,没有遇到一定要解决的紧密相关事件。导致个人成长滞后。不管是什么原因,总归是要改正的。

对于同理心,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:合理的帮助在对方认知受限时,双方都非常容易感到负反馈。当然我并没有倨傲,我可能也会有认知低的情况,这时的表现在对方眼里可能就是执拗。

这就引出一个经典:放下助人情节,尊重他人命运,优先照顾自己。不要教别人不犯错,不要避免别人犯错,要让别人在犯错中成长,每个人的弯路都是绕不过去的。

具体到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呢?首先就是要接受,接受任何人的不完美,接受任何人的弊端。其次要关注对方的优点,给予正反馈,给双方关系添加润滑剂。可以尝试认知上的交流,但对结果,不能抱有期望,接受BE。

说来也是挺神奇的,这些道理其实是我从羽毛球双打中学到的。牌品即人品,球品即人品,牌风即性格,球风即性格。不同的人会在场上有不同的思路和表现。双打讲究的是配合,这需要双方的思路契合才能达到1+1>2的效果。类比到对事物的认知,可以扩展到三观,球场上怎么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。所以双方思路不同时,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,但不能强制队友接受,即使队友坦然接受,可能由于自身能力问题不能按照共同想法执行。这就是接纳,而并非包容。其次就是,当队友有优秀的想法和好的执行时,需要及时反馈鼓励,这就是看得到对方的优点。当然!我说的不是打球~

这样的话,大部分女球友都可以和你配合的很好,这时就到了权利反转时刻了,可以在这些人中挑选你想一起打双的球搭子了。

下面就是最近两个月emo的案例啦~